冬至

作者:杜甫 朝代:唐

诗文

年年至日长为客,忽忽穷愁泥杀人。
江上形容吾独老,天涯风俗自相亲。
杖藜雪后临丹壑,鸣玉朝来散紫宸。
心折此时无一寸,路迷何处见三秦。

译文

每年冬至节,都一家人,在异乡为客,生活穷困潦倒。江上风景虽好,唯独自己渐渐老去。时间长了,就连这些异乡的风物,也觉得和家乡的一样。在雪后,拄着杖藜,面对山沟,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、散后离开皇宫的往事来。每到此时,心里无限感伤,顿觉前路迷茫,何处才能见到三秦。

杜甫人物简介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杜工部、杜少陵等,唐朝河南府巩县(河南郑州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杜甫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集为《杜工部集》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

诗文注释

至日:即冬至日,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。
长为客:长久地成为远离亲人的羁旅之人。
忽忽:飘忽不定的样子。
泥杀人:胶滞纠缠的样子。
形容:指神态躯体。
杖藜:拐杖。
丹壑:道家所在之地。
鸣玉: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,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。
紫宸: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。
心折:心碎。
三秦:原指长安附近古秦国之地,此代指朝廷。

上一篇:冬至

下一篇:冬至夜怀湘灵

分享这个页面